通許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紀實:在希望的田野上
“現在俺農民的日子好了,住高樓,有錢花,出門還走水泥路。”11月9日,在通許縣厲莊鄉萬寨村,村黨支部書記萬祥忠向記者描繪新農村建設時高興地說。他的描述雖然不盡全面,但只言片語中充滿了對新農村新生活的憧憬。如今在通許縣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樂章。
漫步田野,新農村建設的氣息如同六月的天氣,火辣而熱烈……那么,通許縣奏響新農村建設偉大樂章的奧秘何在?縣委書記張勝濤一語道破天機:實施六大惠民工程,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他說,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許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實施六大惠民工程為重點,以示范村、整治村為突破口,強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前10個月,通許縣完成生產總值57.8億元,同比增長13.6%;一般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200萬元,同比增長21.7%;引進各類項目380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6個,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9個,引進資金35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100元。
——強力實施“產業富民”工程,建設物質寬裕的小康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擴大高產、優質、高效農作物種植面積,著力打造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的產業格局。目前,通許縣已形成了1.6萬座“汴南翠”黃瓜生產基地,10萬畝菜花、土豆生產基地,2.2萬畝優質早熟蘋果生產基地,15萬畝大蒜生產基地,22萬畝西瓜生產基地。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該縣新建規模飼養場298個,總數3500多個;新發展標準化飼養小區26個,總數達到154個。全縣豬崽存欄量突破100萬頭。圍繞優勢農副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培育壯大了裕豐源食品、雙利肉食品、森鑫木業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經營模式,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目前,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有500多家,新建各類合作組織50個,入會社員6000余人,直接增加農民收入3000多萬元。
——強力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建設村容整潔的生態村。通許縣加強了農村公路建設,先后投入資金1480萬元,新修農村道路100多公里,全縣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改善了農民出行條件。大力推進沼氣建設,通許縣投入補貼資金731萬元,新建沼氣池6094座。以渦河治理為重點的冬季農田水利建設已全面展開,投資340多萬元的渦河水閘已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三清”工作扎實開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建立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積極實施門前“三包”、集體籌資、老年協會等管理模式,有效維護了村容整潔。
——強力實施“科教興農”工程,建設農民知識化的科技村。通許縣整合培訓資源,充分利用職業學校、黨校、干部培訓基地等機構,扎實開展科技培訓活動,全縣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60多期,受訓人員3萬多人次。鞏固和提高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2007年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縣農村小學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8%。大力發展農村高中教育,全縣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70%。
——強力實施“金色陽光”工程,建設健康安定的和諧村。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與率達到了85%。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縣鄉(鎮)衛生院和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100%。認真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解決了2.5萬人的飲水問題,讓農民像城里人一樣吃上了自來水。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加強鄉村敬老院建設與管理,集中供養率提高到30%。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了保障范圍。深入開展平安創建和“政法干警下基層”活動,零距離服務群眾,近距離打擊犯罪,第一時間化解矛盾。扎實開展“警鈴入戶”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遏制了犯罪行為的發生。健全信訪工作體系,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努力把矛盾和糾紛解決在基層,構建和諧安定的新農村。
——強力實施“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建設鄉風淳樸的文明村。切實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圍繞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標,不斷加大投入,完善農村文化設施。今年,該縣投入資金110萬元,新建文化廣場8處,總面積達到兩萬平方米。同時,在農村組建了秧歌隊、腰鼓隊等民間文藝團體230多個,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引導教育農村群眾熱愛美好家鄉、建設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共評出“文明家庭”200戶、“十星級農戶”180戶、“科技示范戶”600戶。
——強力實施“強基固本”工程,建設充滿活力的民主村。以爭創“五好”村黨支部為目標,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實施“百名大學生村官”工程,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100多名,到村里任黨支部副書記或村主任助理,為村級班子輸送了新鮮血液。推行政務、村務、黨務公開,廣大黨員群眾民主權利得到保障,黨的各項優惠政策得到落實,農民群眾對黨支部和黨員隊伍的滿意度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