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局下發《關于同意建立福建永安國家竹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復函》,并授予牌匾,標志著永安成為全國唯一的竹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永安為何要發展竹科技?因為竹子作為一種植物,還可以作為一種替代鋼材、塑料和石油的管材原料。利用竹材作為原料生產工業產品,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化工產品的環境污染問題。
然而,竹產業實際上也存在許多發展問題。國際竹藤中心產業處副處長王戈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一是產區發展資源不平衡,特別是竹產區資源利用比較低,創新技術的開發不足,關鍵技術有待突破。再就是代表性的科技型龍頭企業缺乏,大多數企業規模比較小,產品附加值不高。”王戈還指出,竹材加工企業機械化程度比較差一些,跟其他行業的大規模化生產工業相比這方面不足。
王戈透露,“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都對竹技術發展非常關注,林業部門專門列入了一個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年產1000萬噸的管材計劃,1000萬噸這個比重目前是鋼管材的1/3,替代這個鋼材量還是非常大,替代鋼材減碳排放的作用還是明顯的。”而作為竹技術的代表,竹復合壓力材料技術正邁向科技的前沿。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2015年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講話中提到,“竹纏繞復合管道新材料的應用為維護國家資源安全開辟了新渠道”。
竹產業大有可為
“竹子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份寶貴財富。世界上最適宜做工業用材、集中成片分布的毛竹90%在我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發展竹產業我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國竹資源面積及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國大徑竹材產量13.56億根。”國家林業局科技司司長魏殿生介紹,全國現有竹林面積538.1萬公頃,近年來以每年1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但我國竹林培育仍處粗放經營階段,全國豐產竹林只占竹林總面積的25%左右,仍有大量低產、低效竹林面積需要改造,資源的優化和資源量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間。“如果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和政策扶持,竹林生產力將會有更大提高。”魏殿生說。
據了解,近5年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推進了竹資源的增長。在竹產區,營林育竹熱情高漲,每畝立竹量已經由2003年的90株左右提高到了130株以上,且竹子徑粗也由6厘米提高到了8厘米至10厘米。江西奉新縣、福建邵武市,通過竹兜施肥等科學撫育措施,每畝立竹量都提高了20%以上,邵武市的竹林畝均立竹量為170株,平均徑粗從2003年的8.2厘米提高到現在的9.5厘米。
科技給竹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當記者第一次見到竹管道時也很吃驚,“用竹子做的管道?”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其實,它真正的名字叫“竹纏繞復合壓力管”,是浙江鑫宙竹基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國際竹藤中心聯合研發的成果。資料顯示,竹材的組成是壁薄中空型,現在用的主要是竹竿這部分,竹材跟木材形式不一樣,有維管束結構,這個結構使得它的拉伸強度非常高,是木材的1.5倍。充分利用竹纖維的軸向拉伸強度高的特點,并在材料的結構中形成強壓力,就可以做成竹管道。
順風而呼,其聲益彰;順勢而為,其事可成。竹纏繞復合壓力管技術開創了竹材料應用新領域,是全球首項可產業化的新型生物基管道技術,這項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將使我國大量閑置竹資源有了用武之地。有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管道用量超過1億噸,預計2020年將達到1.6億噸。若竹纏繞復合壓力管可以替代傳統管道市場的10%,即創造了1000萬噸竹復合壓力管和千億元產值的新興產業。
早在2013年,水利部就組織并落實了竹纏繞復合壓力管在黑龍江、新疆、浙江三地進行推廣應用示范工程。資料顯示,黑龍江的冬天寒冷刺骨,凍土層較深,當氣溫達到零下30℃時竹纏繞復合壓力管被埋在凍土層中間,管道中流過的液體沒有結冰,說明管道的保溫性能良好。新疆主要測試了在地面沉降的地貌不規范施工下竹纏繞復合壓力管的抗擊打能力,還測試了在以管代渠工程中的防滲技術,證實竹纏繞復合壓力管可防摔、防滲漏。浙江在有重負荷車輛經過的公路下方、高鹽堿地里埋設竹纏繞復合壓力管,證實竹纏繞復合壓力管耐腐蝕性能好,抗壓能力強的特點。
“成本是可控的,比水泥要貴但比PE管、玻璃管便宜。”王戈表示,當未來實現了規模效應連續生產時,這個成本還可以繼續降低。目前只有湖北襄陽和山東臨沂在做這種竹管道的產業加工。
千億元市場要如何培育?
“我們對竹管道市場的期望是一千億元產值。”王戈說,“目前在國內每個省市都設立一個單位的產能,一共做到10~20個單位就可以,每個單位是25000噸。”他介紹,竹科技不僅僅也不應該只做管道應用,未來還要去做料倉、建筑的門柱、地下管道等。
浙江鑫宙竹基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柃表示,“竹管道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對比傳統的有壓力的管子,成本最起碼下降30%以上,甚至下降70%,是塑料管子的1/3還不到。”葉柃認為,竹產業的發展不應全靠政府,企業要自己做產業聯盟,發展產業基金做好大量資金儲備。
據了解,我國的竹材加工產業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我國竹加工產業目前仍是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格局,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注重量的擴張、資源消耗多而產品附加值不夠高。張齊生說,竹加工業僅靠數量擴張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要促進竹加工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向高新技術型層次轉移。
另外,葉柃呼吁,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站在節能減排戰略高度,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籌管理有序發展。“其實,我們中國創新能力很強,但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結果很好的產品生意搞的很差,因此,應加強包括竹產業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另外,希望政府給竹產業一定的產業政策。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把竹管材作為了一種節能減排產品,但只是點上的,而我們希望能將竹產業當作一種重要的朝陽產業來鼓勵、引導。”葉柃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