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工程所選擇的排污管,都是設計院按嚴格標準,經多方比選、專家論證而確定的。中山雨污分流工程開挖施工,采用的是“聚乙烯塑鋼纏繞排水管”。市民在施工現場看到的“橡膠管”就是這種水管,這種水管是一種新型鋼塑復合重力自流管道產品,這種管材內壁光滑平整,具有耐腐蝕、質量輕、通流量大、壽命長的優點。這種“橡膠管”屬于柔性排水管材,其優點是內壁光滑、水力條件好、接口和基礎可靠、施工簡便,目前廣泛應用于排水工程中。目前我市雨污分流工程中,根據施工工藝及設計要求等采用不同的管材,一般管徑在600毫米以上或者頂管施工中的采用剛性管材,管徑在600毫米以下采用柔性管材。工程所使用的管材、水泥、鋼筋等原材料使用前,均嚴格按照相關檢驗規范進行送檢和抽檢,對檢測不合格的批次則進行退場處理。
■雨污分流管功能只是收集污水
雨污分流工程設計單位負責人表示,根據 《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工作方案》,污水主干管工程為市政道路下管徑為600毫米以上(含600毫米)的污水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建設;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為市政道路下管徑600毫米以下管道建設;支管到戶工程主要是指小區外圍9米以下道路及小區內部的污水管道工程,新鋪設污水管道的下游接新建或原有的市政污水管,上游接各化糞池,并對各樓房建筑新安裝立管將樓房天面雨水、住戶污水分開接入不同管道,再通過對樓房周邊地面排水管的改造,將雨水接入市政雨水管(一般為原有管道),將污水接入化糞池,以實現雨污分流、收集污水的目標。“市民在施工現場看到的比較細的管道主要在支管到戶工程和市政管網工程中使用”。
他介紹,現在新的小區建設過程中,一般給水管是管徑200毫米,作為支管到戶中使用的污水管主要是將小區污水輸送至市政管,相當于“毛細血管”,然后再送至主干管,最后送到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的管徑是經過計算的,主要是按人口等計算流量,上千人小區300毫米的管徑已經足夠了,管徑太大將導致充滿度小,導致排送緩慢。”另外,“橡膠管”外表看起來有螺旋狀波紋,主要是滿足受力,防止受力壓爆,外壁的波紋有助于分散壓力,其內壁是非常光滑的,便于污水排出。
至于市民所提出的因為雨污分流管徑太小而導致暴雨時雨水排不及的問題,市雨污辦負責人表示,這是市民對雨污分流工程的一個誤解,“雨污分流工程鋪設的管道是排污管,功能是收集污水,雨水不進入污水管道,雨水排不及跟污水管徑大小沒有關系”。
■雨污分流工程會改善城市排水
中心城區雨污分流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雨污分流工程影響城市排水也是一個誤解,雨污分流工程設計中對部分水浸黑點一并考慮進行改造。比如對于局部管徑偏小、破損嚴重的雨水管道,在鋪設污水管道的同時將雨水管道鋪設下去,在東裕路的庫充至南三污水泵站工程就是這樣做的。另外對于鋪設污水管道的時候破壞了現狀雨水管道的情況,則將雨水管道按照不小于原管道的規格進行恢復。同時結合河涌整治中的水循環工程,對部分易澇、易浸區域增設泵站強排。如在西河涌水循環工程中的富泓水循環泵站和排澇泵站,有3米/秒的水循環規模,8米/秒的排澇規模,既解決西河涌不流動引發的水質黑臭問題,同時解決西區富華道的“水浸”問題。所以雨污分流工程建設在改善城市污水排放系統的同時,將有一定程度釋放用作雨水管的原有管道的負荷,提高城市管網汛期迅速排澇的安全性。雨污分流工程釋放了原有部分用于排放污水的管渠容量來排放雨水,在工程完成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排水的情況。
雨污分流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污水源到污水處理廠需要經過支管到戶管道、市政污水管道、污水主干管道。目前中山市中心城區雨污分流管道建設是經過嚴密論證、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分片區逐段施工建設的,在下游污水管道還未連通時,收集污水的末端支管仍不能啟用,所以雨污分流管道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后才能實現其功能。目前建設階段雖然可以看見埋設了很多管道,但其下游或中間段并未完全接通,所以目前暫時沒能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