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校領導苦心孤詣地要“為孩子好”,試圖通過推動學生自主打掃宿舍、廁所、走廊,來鍛煉孩子、培養孩子、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一邊是“孩子”發起“反自主保潔”聯名書,甚至有學生帶著報復心理要“幫昌大校長上頭條”。
當“踐行大學‘立德樹人’的使命”碰上“捍衛校園民主”,本都是充滿正當性的美好訴求,拼到一起卻拼出了滿是火藥味的爭論和互詰,各方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這樣一場缺乏共識的大學新政,注定要將南昌大學搞得一地雞毛。南昌大學因為此事件迅速占領網絡輿論熱點。因為宿舍樓的公共空間臟亂不堪,校園媒體借昌大的“韜奮路”稱發揚“韜奮精神”,影射“自主保潔”即學生“掏糞”。甚至有學生不恭地反問,校領導應該起帶頭作用,“自主保潔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就應該把行政樓和教學樓保潔員也撤掉,換作由校領導和校長自行保潔”。
一項政策的頒布實施,在強調目的正當性時,還需有程序的正當性來保障。因為,正當的目的,并不能保障程序、過程的適當性或正當性的必然實現。若用非適當性或非正當性的手段來達到正當目的,則正當性的實質,很可能會徒具空殼。對于校方和學生,都是如此。學生有責任,學校當然也有責任,不能簡單地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理性地溝通,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對于學生來講,做些體力活,培養自己的勞動意識,又未嘗不可,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不愿意干一定重活、受點委屈還要告老師,這樣的學生怎么有資格呢?
由搜管網www.irislcn.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