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在管,誰都不管”是目前中國城市地下管線管理的現狀,與地下管線管理混亂相比,更難解的是規劃——與其說化工包圍城市,不如說“迅速長大”的城市圍剿化工。
本可避免的災難
“我們有理由拷問并質疑,中國還有多少形式主義的‘安全檢查’!是不是在全國展開一次針對大檢查結果的‘再檢查’呢?”
“為什么會發生泄漏?為什么不疏散群眾?為什么引起爆炸?……”奪命五十余人的“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過去三天后,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連發十五問。
迄今,事故已經過去一周,國務院事故調查組仍在硝煙散去的災難現場為這些問題求解。而究竟是哪條原油管線泄漏、第一爆燃點在什么位置,仍未蓋棺論定。
官方可以確定的是,這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有三: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
爆炸發生后,官方一度稱涉事管道為2013年8月才投用的黃濰管道。但隨后中石化官方改稱,原油泄漏并爆燃的是東黃復線管道,油氣由該管道泄漏至排水暗渠,并在排水暗渠發生爆炸。
2013年11月27日下午,據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青島發布”的消息,“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處置現場指揮部決定,東黃輸油管道黃島泄漏段線永久停用。
公開資料顯示,東黃復線起自東營勝利油田,途經壽光、濰坊、高密等市縣,終到黃島油庫,已運行27年。
這條輸油管道的隱患早已顯現。1986年,當東黃復線建成投產之時,其所在地是被稱作“黃島的西伯利亞”的荒涼郊區,而二十余年后,這里成了建筑林立、人口密集的繁華城區。
“管道陸續被占壓,導致無法搶維修,即使一些沒有占壓的建筑物也離管道較近,無法進行管道防腐層大修,存在一些安全隱患。”2011年9月,中石化決定對東黃復線等三條輸油管道的占壓線路搬遷,彼時的環評公告如是說。
然而,兩年過去,這個“該公司歷史上最大的改線工程”沒了下文。南方周末記者從承擔該工程環評的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獲悉,該工程雖然發布過兩次環評公告,但針對的只是該線路的高密段,迄今為止,不僅該區段的環評報告尚未編寫完畢,黃島段的環評甚至還未提上議事日程。
一位曾就職于中石化的高管稱,改線動議遲遲未能落地,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資金問題,類似改線花費在幾億甚至十幾億元;二是新的路線選擇存在困難。
即便如此,若是日常監管到位,災難或許同樣可以避免。公開資料顯示,就在2013年的6月,青島市還啟動了“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的全市管道隱患大檢查,并在2013年9月的山東省油區和管道保護工作會議上做了典型交流發言,“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原則,三年來圓滿完成三十余處安全隱患較大的違法占壓的清理整治。”
中石化亦在2013年10月剛剛完成了“規模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安檢,“查出問題8091個”,東黃復線的隱患是否在列、是否上報或整改不得而知。
在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秘書長金磊看來,大檢查之后即出事正是可怕并要問責,“我們有理由拷問并質疑,中國還有多少形式主義的‘安全檢查’!是不是在全國展開一次針對大檢查結果的‘再檢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