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人員及財產的重大損失,不僅給北京,也給全國城市地下排水管網系統敲響了警鐘。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重發,暴雨發生頻次和影響范圍呈現增加趨勢,近10年間有7年的暴雨日數超過多年平均同期。日漸頻繁的自然災害、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政府將加速城市配套建設。4月底發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顯示,十二五期間,新建污水管網15.9萬公里,未來將以年復合增速14%發展。我們認為,北京暴雨將促進政府制定更積極的建設政策,管道、市政水利建設、污水處理及地理信息系統等相關板塊將受益。
北京內澇主要原因
城市排水機制是利用連通性原理,將城市積水就近排向河道,但各城市因為地理及降水環境不同,排水設計也各有不同。北京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其缺水、管網不暢的特點,在應對強降水時矛盾便會顯得尤其突出。
根據中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標準要求,我國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0.5年至3年,重要地區為3年至5年。也就是說一般城市按照能夠抵御0.5年至3年一遇的暴雨來設計的。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標準為1年至3年一遇,城市重點地區、地勢低洼地區、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橋雨水排除設施的排水標準為3年至5年一遇。相對而言,國外發達國家多以10年為標準來設計。
據統計,全市城區八區排水管道總長5100km,其中1977年前建成的有1200km,占總管線長度的近1/4,其中還包含解放前的舊磚溝和解放后改造的合流制排水溝。按管線技術等級劃分,屬三級、四級的低等級管網設施占到27%。另外,一些泵站的電氣設備已運行10年以上,電氣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損,安全系數下降、可靠性靈敏度大大降低。設施老化,大大降低了實際排水標準。
此外,北京是缺水城市,因此在排水管網建設方面考慮的是抗旱,排水建設一直較為落后,排水管網密度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雨水從雨水口流向管道,再從支線管道流向主干道,最后流向河道。這幾個環節包含了管道建設、市政配套、污水處理、信息采集等幾個方面。
我國排水最大的問題,主要還是管網建設長度不夠。十一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及再生利用主要指標統計結果顯示,在污水處理能力、投資金額、減排等方面均實現大幅超越,但管道建設遠落后于原規劃。實際新增污水配套管網僅7萬公里,不到計劃16萬公里的一半。這使得原管道負荷量加大,折舊及損毀情況加劇,從而隱性增加了未來投資的壓力。
根據4月19日發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通知》顯示,十二五期間,將新建污水管網15.9萬公里,與原管道長度相比近乎翻番,年均增速14%。除了新增管網,對原有管網的改造和升級,也將納入城市管網建設規劃。
此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均采取合流制排水。合流制是雨污不分離的排水方式,缺點是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也加大排水難度。《“十二五”污水規劃》指明,在降雨量充沛地區,新建管網要采取雨污分流。對已建的合流制排水系統,要結合當地條件,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實施分流制改造的,要采取截流、調蓄和處理措施。《北京市總體規劃2004-2020》規定,將按照分流制排水體制建設和改造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鎮污水系統。我們認為暴雨事件后,分流制很可能成為大城市新建管網的強制規定。因此,未來城市管網建設規模將大大超過14%的年均增速。
加強市政水利建設
管道建設解決了排水關鍵一環,最終水流向河道也將增加河道負擔,因此,對于河道的清淤、擴寬和加固,是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系統的關鍵一環,甚至在一些時候,河道的清淤拓寬緊迫性強于管道鋪設。此外,還包括雨水口、排水泵站、雨水儲存池等的建設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此外,除了利用排水管的強排水模式,城市內還可以采用緩沖式排水措施,包括以城市低洼綠地、滲透磚、儲存池等措施進行雨水搜集和儲存,緩解管道壓力。
除了增強城市排水能力,對枯水城市雨水的截留與再利用,也將成為未來再生水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我國主要城市的污水處理率是77.5%,《“十二五”污水處理規劃》中規定到201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85%,其中36個重點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將達到100%。
此外,隨著給排水管網的不斷發展,城市排水管網信息量越來越大,管線連接復雜、用戶信息數量巨大、更新速度快,這些都為城市管網的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同時,現代城市的基礎設施管理要求水、電、煤、氣、通訊、下水等能夠資料共享。近年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技術的出現,為管網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在城市內澇的應急響應方面,GIS系統同樣具有統籌規劃、迅速反應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