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國家經濟水平,國家應該做什么呢?政府應該做什么呢?光靠吹是不行的。提出四點,降低稅賦、要推進城鎮化建設、支持與鼓勵實體經濟發展、要關心和鼓勵企業家對發展經濟做出新的貢獻。
(一)降低稅賦,讓利于民。政府這兩年提出要拉動內需,現階段最大的內需是汽車,北京限行限購。再就是房子,一方面大量的閑置,另外一方面房價很高,剛性需求的人買不起。實際上目前是先富起來少數的人地區拉動起來了,而大部分低收入的地區還沒有拉動起來,政府要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目前政府獲取的剩余價值太多了,光利潤前十位的央企就是1萬多億,2013年GDP是56.99萬億,政府拿走多大的比例?剩下的企業再用于生產成本的開支,真正的分給企業或者老百姓的是多少?我認為企業和老百姓稅賦太重了。如果按照人口1/4的納稅人來計算,每個納入的稅費是55384元。政府收的這么多的剩余價值,都沒有用在民生上,都是浪費掉了。政府自己的開支占到財政收入的51%,就是他們地方政府是吃飯財政,確實是吃飯財政。
還有就是拼命鼓勵出口,而且出口還退稅,而人家還沒有賣東西給我們,造成外匯儲備4萬多億美元,人家還要我們人民幣升值。我們出口的是實實在在的財富,人家不愿意給我們產品,就一直在印人民幣,最后造成人民幣對內貶值,物價上漲,老百姓生活成本上漲。實際上國家和企業一樣,要靠經營,靠做生意養活全國老百姓,維持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民富國強,如果國富民窮,國家也強大不起來,社會也不穩定。中國幾千年歷史當中的改朝換代,都是因為苛捐雜稅引起的。現在黨中央提出來要解決分稅的問題,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拉動內需,對財稅制度進行改革,要降低稅賦,對此我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第一是降低企業稅賦。現在根本沒有考慮到如何減稅,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他們認為由于政府負債太重,收入支出不平衡,如果不再增加財政收入會造成入不敷出,我覺得他們的帳沒有算清楚,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給了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的稅收政策。我們稅收是大幅度增長,而不是減少。因為投資發展了經濟,擴大了稅基。對于我們自己企業為什么不可以實行這種政策?鼓勵大家不斷的投資發展經濟,稅基擴大了以后,稅收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第二由于稅賦太重,不少中小企業根本承受不了,不偷稅漏稅根本無法生存,所以造成20%的企業交了90%的稅。而要偷稅漏稅一部分稅收又成了政府官員的灰色收入。如果稅賦降低了,大家依法納稅了,財政收入也會大大提高。提高老百姓個稅起征點,是否能夠提升到1萬塊錢?現在有的省在5000元錢,3500元錢以上要打口水仗。企業為員工增加的工資,提高了收入,又一大部分被社保扣除。特別是80后、90后這一代人,有文化,有才干,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不要說買不起房,連租房都租不起。在杭州租一個房子三四千塊錢,他五千塊錢的收入,租房之后他什么開支都沒有了。他們如何成家立業?如何安居樂業?如果把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都安居樂業了,社會也穩定了,也不需要維穩了,目前維穩的開支大大超出了各項收入。
第三政府要簡政。現在公務員的隊伍太龐大了,而且有很多臨時工,包括事業單位也是這樣,現在城管到處出問題,實際上很多都是臨時工,素質太差,一天到晚在打架。所以我認為政府也要節約,減少三公經費開支,而且不應該再搞一些無效的投資,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第四要調整三農政策。現在普惠制的比例太高了,占了很大一部分的財政開支。有的農民收入很多,還享受各種補貼,而部分地區補貼不到位,還脫不了貧。我認為應該提高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讓農民真正通過勤勞致富,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拿錢補城市貧民,財政的開支會減少很多,而且農民必須走集約化生產道路,才能降低升本,農民的效益才能提高,收入才能提高。農業按照計劃經濟方式組織生產,因為農民信息不對稱,今年某種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明年農民就拼命種,肯定賣不掉。不但增加不了收入,反而虧本。國家農民農業不穩定,又大量的促進,結果又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因此,國家要把需求搞清楚,指導農民種地。同時國家要控制農產品的進口,現在國外很多比農民種菜還便宜,不少都到了中國市場,造成了農民根本不愿意種田。今年很多地方都到國外收購轉基因大米,造成國內的大米賣不掉,因為國外的大米便宜,因此國內的大米又賣不掉了。如果我們的農產品都被國外壟斷,而不能自給的話,我認為是很危險的。
第五要提高一產、二產的收入,進而發展三產。因為三產是服務性的行業,政府要鼓勵。但是一產、二產的收入不高,三產如何發展?過去我們的三產是占46.1%,而美國占80%,如果一產、二產的收入提高了,三產也會盡快的發展。三產發展了,就會解決就業,提高財政收入,這是根本性的問題。
(二)要推進城鎮化建設。現在應該向產業下沉,重點發展新一輪經濟,要把傳統產業轉移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讓這些企業就地生產、就地銷售,降低成本,才能繼續的生存發展下去。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了,也可以解決國家財政轉移的問題。通過土地流轉,國家讓就業的農民把土地流轉出來,讓他們能夠在縣城購房,安居樂業,再把土地租給務農的農民,逐步實現農民集約化生產。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了,人才也就下去了,經濟發展就更快了,要控制大城市發展規模,現在大城市病太嚴重了。要實現這樣的轉移,國家應該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東部企業轉移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同時要制定限制大城市過度發展的政策,逐步實現真正的城鎮化。
(三)要支持與鼓勵實體經濟發展,因為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經濟,而現在實體經濟稅費重、融資難、融資貴、利潤低,而且市場風險大,工資又低,要技術進步、裝備先進,還要管理員工,很多人都已經不愿意干了。而虛擬經濟稅負低、來錢快,還沒有實體經濟那么辛苦。照理虛擬經濟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而不是純粹變成把別人口袋的錢裝到自己的口袋里去,長此以往,經濟就會出現大問題。因此政府要采取有利措施,鼓勵支持實體企業的發展,降低稅負,加強融資。現在銀行貸款利息在10%以上,甚至到15%以上,而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也只有5%左右,這么高的利息,企業都不能承受。盡管政府放寬了貸款額度,貸款支付利息反而造成虧損,小額貸款解決不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反而現在高利貸也出現了問題。現在允許開設民營銀行,我認為也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反而會造成新的經營風險。國家不要給銀行下達過高的利潤指標,應該強制銀行降低貸款利率,否則的話銀行把實體經濟的利潤全拿走了,實體經濟全垮了,銀行反而賺不到錢,造成大量的壞帳,引發金融危機。
當前要解決擔保的問題,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號召企業抱團取暖,造成一家企業資金鏈斷裂,影響大部分的企業,本來還可以生存和發展的企業,由于要承擔擔保還款的責任,把他也拖垮了。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還需要政府向國有銀行拿出貸款的額度,服務于中小企業,才能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
互聯網金融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最近網上說要顛覆傳統經濟,也就是要顛復實體經濟。實際上網上應該是虛擬經濟,如果把實體經濟都搞倒閉了,他還要做什么生意?實際上網上開店盡管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而影響了實體零售業的發展,今年實體零售業的銷售大幅度下降,有的造成了失業。而且過去說網上開店的有80%的店虧損,這些網上又在積極為國外的企業開發中國市場,享受關稅的減免政策,刺激國內市場,加重國內的競爭,這種做法我認為對國內經濟的發展是有害而無利的,政府應該加強監管,不能讓其無法無規的經營,促使使規范健康的發展。
(四)要關心和鼓勵企業家對發展經濟做出新的貢獻。發展經濟要依靠企業家,本來企業家在中國就是緊缺資源,而現在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的企業家都變成了弱勢群體。現在普通老百姓犯一件事沒有大事,如果企業家犯一件事,就會被群起而攻之。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散布謠言,影響了企業家的發展。導致不少民營企業家帶著資本流亡國外,實際上也對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始終認為,在中國所有的資產都是國家的,包括民營企業家的資產,除了他自己消費的以外,實際上只要在國內都是國有資產。
政府要創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關心關注一下企業家的生存環境,讓企業家放心、大膽、努力的去發展經濟,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同時希望全社會要理解企業家,實際上企業家也很辛苦,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365天不休息的企業家比比皆是。而企業家也是一個普通人,也不可能是一個完人。而現在一些民營企業家已經不是在賺錢活命的階段,已經上升到履行社會責任,體現價值的階段。應該鼓勵和激勵他們,不應該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更不要把他們趕到國外去。
(五)要盡快的落實審批制度改革,解決亂收費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放權、讓利、開放,讓我們的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現在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我認為仍舊需要六個字,而且不能一味的放權。中央給地方放權,實際上政府給老百姓放權,也就是中央實施的審批制度改革。企業現在沒有得到松綁,反而是不斷的增加負擔,現在各種程序的驗收,都要第三方驗收,還要做報告收錢錢,請專家吃飯也要收錢,增加企業的負擔。希望對企業松綁,針對企業進行改革,把該取消的全部取消,在取消審批之后,要明確治理標準,企業符合標準就自己去做,不符合標準就查封他,要加強監管。對于公務員也要建立崗位責任制,其監管的企業出問題,不光要對企業進行處罰,分管的公務員也要受到處罰,這樣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要降稅賦,給老百姓增加收入,同時要清理收費,取消一些隨便亂收費。要開放,從對外開放,甚至對內也要開放,打破壟斷,公平競爭,這些才能把經濟搞活。我們中國老百姓是聰明勤勞的老百姓,一旦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中國的經濟可以更加的騰飛。
中國經濟要發展,需要改革,企業需要努力、國家需要努力、個人更需要努力。
由搜管網www.irislcn.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