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了一批世界級的大礦床,包括天然氣、鈾、鉬、鎢等 。豐富的資源,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了希望。
三年來,基礎地質調查快速推進,為找礦突破打下堅實基礎。2011~2013年,1∶5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覆蓋比例由2010年的22%提高到2013年的30%,三年的工作量相當于以往總工作量的1/3,在重要找礦遠景區的覆蓋比例由40.6%提升到77%,重點成礦區帶的覆蓋比例由33.7%提升到56.6%。同時,油氣資源調查新發現突泉盆地、托納木地區、魚卡凹陷以及武隆凹陷等17個有利目標區,礦產遠景調查新圈定物化探異常1.9萬處,提交找礦靶區700余處;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在南海北部連續獲取高純度實物樣品。完成了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評價,31個省會城市的地源熱泵總換熱能力相當于4.67億噸標準煤。此外,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于2013年順利收官,完成了煤炭、鈾、鐵、銅、鋁等25種重要礦產的定量預測,基本摸清了25個礦種的資源家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初戰告捷,但我國能源需求量大、探明地質儲量少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變。”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彭齊鳴指出,“今后,將繼續發揮政府、市場和科技的支撐作用,精心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后兩個階段的組織實施工作,全面加大勘探力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資源保障。”針對近期礦業經濟遭遇一定困難,社會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繼續實施的必要性產生的質疑,彭齊鳴表示:“我國對礦產品的需求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仍將保持上行。地質找礦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著眼于我國資源供需大局、立足增強國內能源資源供應能力的重大舉措,因而不會由于暫時的經濟下行而止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有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完善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措施,并適時推出一批示范項目,為民間投資進入地質找礦等領域營造更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平等準入、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財政部將全力支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地開展,進一步調整財政資金使用,堅持和突出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定位,在資金安排上有保有壓,增加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堅決退出競爭性領域。中央財政將優先保證1∶5萬地質礦產調查和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治理等全國性工作。
這些礦產資源的發現和開發,將是我們日后工作的重點。豐富的資源將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寶劍。
由搜管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