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諾貝爾獎宣布的時候,與以前的獲獎者幾乎一樣,他們都高興得無以復加,此時,愛德華正在飛機上,奧杰夫則在書桌前工作,梅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哭了起來。
奧杰夫說,幾周前他剛去奧斯陸領回了卡夫里獎(挪威頒發給天體物理、神經科學、納米科學領域杰出貢獻者的獎項),沒想到這么快又獲得了諾貝爾獎。堅持了幾十年的工作,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認同。三位科學家在感謝所有人的同時,也希望他們的工作會為人類帶來福祉。
人是怎樣來確定位置的?為何即使閉上眼睛,人依舊可以感受方位?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很久。從奧杰夫這里,開始透出了光亮。上世紀60年代,他抱著對這個問題的濃厚興趣,開始做實驗。隨后,他發表了論文,闡述他所發現的這群位于海馬區域(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區域)的“位置細胞”。人的位置感完全由位置細胞來確定嗎?顯然不是,經過不斷探尋,奧杰夫的博士后——穆瑟夫婦在一次實驗中,發現了與海馬區鄰近的另一個區域——內嗅皮層的一群細胞也會對環境中的多個特定空間位置發生反應,它們把每個相鄰的位置反應中心互相連接,就構成了一系列相連的正三角形,這些正三角形就像網格一樣鋪滿整個二維平面空間,由此這類神經元被命名為網格細胞。
華東師大林龍年教授介紹,這些位置細胞的信息輸入源有兩個,一個是視覺信息,另一個則是與運動相關的本體感覺信息。這兩種信息首先通過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傳遞給海馬區的位置細胞,后者在處理完信息之后,又會將信息反饋給內嗅皮層。“位置細胞處理的信息,好像一塊塊拼圖,它們可以拼出一幅完整的空間地圖。而網格細胞則會將整個空間平面信息進行整合,兩者共同協作,形成了我們的方位知覺。”他說,目前很多神經計算的模型,都建立在這兩類細胞研究的基礎上。
鴿子、蜜蜂等動物,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方向定位能力,可它們所依靠的系統和機理都與哺乳動物的完全不同。中科院院士楊雄里告訴記者,它們甚至還沒有進化出這么高級的神經系統。“我們不用遷徙,但每到過一個地方,我們都會留下記憶、學習到經驗,這對于人類適應生存環境,有很大的幫助。”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顧勇研究員認為,人的空間感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我們對它的認識還僅僅是一個開始。這的確是個非常受關注的方向,盡管不是做同樣的工作,只要有這方面的進展,他的實驗室一定會關注。
而此次諾貝爾獎頒發給這三位科學家,同時也是對他們這么多年辛苦努力的一個肯定。
由搜管網www.irislcn.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