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在北京時間9日晚7時公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文學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摘得,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他祖籍是佛蘭德爾的猶太人,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人們為了填補日益加深的精神空虛,曾興起一般追“根”熱潮。在法國,這股熱潮至今方興未艾。
每屆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均難以預測、出人意表,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近年屢成外界猜測的熱門人選,但始終未獲獎,分析指村上固然有大量讀者,但作品稍欠深度。文學界根據語文、地域、體裁,甚至年齡來猜測今年結果。文學獎絕少連續兩年頒給同一種語言的作家,去年由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獲獎,故今年英文作家奪獎機會不大。
地域是另一個考慮因素,非洲作家歷來僅4度得獎,上一次已是2003年,故今年應頗有機會。體裁方面,長篇小說得獎例子偏多,但瑞典學院的選擇近年開始多元化,例如去年門羅就憑短篇小說獲獎。最后是年齡,多數獲獎者為年長作家,可能是瑞典學院想避免“頒得太遲”。
與去年一樣,村上春樹也是今年大熱之一,英國博彩公司立博把他列為最有機會奪獎。然而瑞典報章評論員卡爾松表示,這僅反映村上廣為讀者歡迎,但在文學專家圈中卻非如是,認為他的作品略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