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天然氣的使用范圍是越來越廣,據專家推測,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將達到4萬公里,天然氣管道的大力發展勢必推進管道設備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西氣東輸工程帶動了國產裝備的蓬勃發展。據介紹,西氣東輸“西二線”四套機組完全實現國產化,大口徑全焊接球閥、大尺寸閥門都是國產,56寸大閥門也正在焊接中。
在天然氣液化方面,現已建成6個接收站終端,接受能力達300-350萬噸,預計2020年前建成接收站30個左右,接受能力6000萬噸。通過依托工程建設,低溫缸、低溫泵、卸料臂、吊車、潛液泵等裝備不斷完成國產化。
雖然相關裝備國產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絕不能忽視自主化水平仍較差的事實。例如,燃氣輪機國產化尚不達標;潛液低溫泵由于技術含量高,研發難度大,只能無奈從國外引進;LNG超低溫閥門目前國內尚無技術專利,需依賴國外先進技術。
尖端、核心的技術產品永遠是買不來的,不改變重大技術裝備長期依賴進口局面,勢必影響我國的經濟安全。中國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工程師林嵩表示,作為企業,在關鍵技術攻關上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去推進國產化;在產品“走出去”時,要提高國外市場的適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業內企業對“國產化鑒定”樂此不疲,林嵩卻認為,企業的發展更要關注的是背后批量的裝備生產,對重大技術裝備“扶上馬”還得“送一程”,后續努力才是關鍵。
在政府層面,加強項目審批調控也至關重要,尤其是業內企業對重大工程項目在審批過程中明確設備國產化率有很高的期待。
減少引進國外設備,制造業設備項目的國產化是許多國產企業的追求,最關鍵的還是在于企業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