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因為油氣管道爆炸,死亡與受傷的人數增加,為何我們年年都在進行管道系統檢測,但是,還是阻止不了悲劇的發生呢?我們所做的工作還不夠。據統計,由于安全檢測不到位和缺陷檢測研究滯后是導致管道事故經常發生的主要原因。
分析兩種原因:安全檢測不到位:輸送易燃易爆物質且一般埋在地下,容易受到腐蝕、自然災害以及第三方影響,發生泄漏后不易被發現,并且目前油氣管道被占壓、穿越人口密集區、安全距離不足等現象較多,一旦發生事故危害性極大。,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原來鋪設的管道逐漸被新建的城市建筑占壓,成為穿越人口密集區的管道。許多城市地下油氣管道與市政管網互相交錯,環境復雜,隱蔽性強且變更頻繁,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對油氣管道安全檢測不到位,檢測技術不過關,相關部門對管道安全檢測不重視,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現在,我國對長輸管道的檢測多采用傳統的管道外檢測技術,即對管道的陰極保護系統進行檢測,從而獲得管道的受腐蝕情況。這類方法雖然能夠實現在不開挖、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對埋地管道進行檢測,但是屬于間接檢測管道腐蝕的方法,而且得到的原始數據往往需要工作人員的仔細分析和校驗,有的管外檢測技術還不適用于公路、鐵路、海洋等區域下的管道,無法實現對管道的全面檢測。針對管道外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德國、美國、日本和加拿大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并且已結合此項技術研制了爬行機,并獲得了成功的經驗。目前,在我國常見的是兩種外部檢測方式,即流量法和壓力法。據報道,2013年11月22日的中石化青島爆燃事故當天凌晨2點40分,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濰坊輸油處的監測漏油設備就顯示,東黃復線黃島出站壓力迅速下降。在無跳泵的情況下,這就是漏油信號。而這,就是所謂的壓力法檢測。
缺陷檢測研究滯后:盡管我國部分油氣管道檢測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擁有了種類比較齊全、技術先進的管道檢測儀器設備,但油氣管道運營和監管單位對安全檢測儀器的配備、使用,以及檢測數據結果的應用,乃至根據檢測結果編制隱患整改計劃的落實,則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上,特別是安全隱患整改低,成為了事故頻發的禍首。事實上,只要我國油氣管道運營單位和安全監管部門能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進行定期的安全檢測,引進和研發先進的檢測技術,真正重視油氣管道的安全檢測,切實落實隱患整改,是完全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將管道泄漏對環境的損害和由此引發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的。據海洋油氣開采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在海底輸油油氣管道的主要問題是缺陷檢測問題,這與我國海洋工程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近海海域進行規模化石油開采,許多海底管線已接近或超過設計役齡,亟待安全檢測和安全評估。我國海洋工程發展較為緩慢,海底管道的鋪設起步也較晚,致使海底油氣管道中仍然有些是無法檢測的,甚至有的在設計初期,壓根就沒有考慮增設檢驗裝備、計劃預留油氣管道缺陷內檢測器收發裝置。我國在管道缺陷檢測研究方面起步也比較晚。國外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管道缺陷在線檢測,而我國從本世紀初才開始有以油氣管道腐蝕缺陷檢測器為代表的此類研究成果出現。海底輸油管道在安裝和油氣輸送過程中,由于漁船的拋錨刮傷、船舶交通等人類海洋活動以及海上惡劣的自然環境,極易造成海底油氣管道的變形和損傷,而變形的管道就有可能阻礙缺陷檢測器的通過。目前,還有一種外部檢測方式——光纖法的應用比較普遍,盡管國外有不少管道公司都在使用且效果很好。
石油管道系統安全問題有待解決,迫在眉睫,我國石油管道建設,正在不斷的擴建中,所以我們要從安全著手,做好每一條管道系統,先從管道檢測技術的完善做好,保證管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