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有關部門認定的專車就是黑車經營的說法,引發熱議,目前輿論對管理部門叫停的做法幾乎是一邊倒反對。受訪的業界人士表示,打車難遲遲得不到解決,出租車司機掙不到錢,當務之急是破除出租車行業壟斷,為民眾提供多樣化的打車服務,而不是打擊專車服務。
“不能說我們是‘黑車’,‘黑車’司機和乘客之間信息不透明、價格不透明,沒有任何組織管理,無法進行監管。”滴滴打車公司副總裁朱平豆向記者表示,滴滴專車屬于創新模式,車輛、司機、乘客之間信息透明,通過信息平臺、計價系統,實現計價和付費。
對于管理部門稱“專車服務沒有營運資質,乘客安全沒保障”等問題,易到用車高級副總裁于瑞卓表示不贊同。“我們平臺使用的車是通過正規租賃公司租到的有運營資質的車輛,司機是通過勞務公司招到的,易到這個平臺代勞務公司對司機進行資格審核、培訓、考核,有一整套服務管理體系、打分體系,每個月實行10%末位淘汰。能夠通過培訓而獲得資質的司機只占參加培訓人數的50%,考核是非常嚴格的。”于瑞卓表示,該公司對所有乘客都贈送保險,這連出租車都做不到。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傅蔚岡表示,專車為市民提供了多樣化和更方便的出行選擇,應該給予一定支持。“打擊專車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北京市場有兩三萬輛‘黑車’且危害性大,而專車服務很完善,甚至配有相關保險。如果各個地方都打擊專車,那會無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出行需求。”
面對網友質疑,相關部門依舊我行我素,對“專車服務”悶頭亂打,對出租車行業改革一字不提。難道出租車行業改革,真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長期以來,出租車司機“生存難”,乘客“打車難”的病根是出租車經營權的壟斷。由政府部門嚴格控制準入的經營權,很容易滋生錢權交易和腐敗尋租。可以說,出租車行業要改革成功,必須向壟斷經營權開刀,必須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扶持多種創新業態,打破一家獨大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