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守被業內稱為“鋼貿大王”。公開資料顯示,肖家守現任上海松江鋼材市場、蘇州長三角鋼材市場、寧夏新日恒力、上海新日股權投資等公司的董事長。其中,上海松江鋼材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鋼材市場之一,肖家守所代表的鋼貿福建幫更是掌控了華東鋼材流通市場的半壁江山。“鋼貿大王”資產被查封必將對鋼貿行業帶來較大震動和影響。然而,這可能僅僅是一個開端。
上海法院訊息顯示,多家銀行訴肖家守等的金融借款糾紛案已達到11筆之多,排期從2月10日到3月。起訴銀行主要為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及工商銀行的相關上海支行或分行。
而對于整個鋼貿行業來說,也可能僅僅是冰山一角。自2012年起,銀行向鋼貿商起訴追償貸款的官司驟然增多。據媒體報道,2013年4月,一個月內上海共有209起銀行起訴鋼貿商案件開庭;2013年8月,上海一個月內開庭的鋼貿金融糾紛案高達302起。去年以來,在上海幾乎每周都有鋼貿商被訴的案件開庭,很多名震一時的鋼材市場老板資產清零。
原因還得追溯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期。在四萬億計劃實施的前幾年,鋼貿商從銀行貸款可謂“輕而易舉”。像肖家守這樣的“鋼貿大王”在銀行獲得貸款更加容易。2011年后危機開始暴露,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銀行也開始警覺起來。特別是監管部門對鋼貿企業的風險提示密集出臺,上海銀監會曾經多次對上海商業銀行提示鋼貿企業風險,要求銀行停止新貸款,抓緊收回到期老貸款,對風險貸款盡快實行保全措施等。銀行開始逐步收緊貸款,部分中小鋼貿商因為資金鏈斷裂倒閉、跑路。
最為可怕的是,在鋼貿企業資金寬松時期,這些企業并不滿足于做鋼貿主業賺錢,而是將部分資金投向包括房地產、高利貸、期貨等市場,僅華東地區的鋼貿貸款余額一度接近2000億元。這部分貸款已經形成風險。大批鋼貿商在2012年陷入流動性危機,跑路、自殺等惡性事件屢屢曝出。隨之而來的是銀行起訴、法院判決和執行等程序,一直延續至今。
可以說再一次演繹了:企業經營火爆、順風順水之時,多家銀行一窩蜂追著給其貸款,而不顧及其是否有真實需求。而企業遇到困難,經營出現問題時,眾多銀行又一窩蜂上門催收貸款,甚至把其告到法院,動用司法力量查封、凍結程序強制收貸,把企業逼向死角。最終企業資不抵債、破產倒閉,銀行貸款也難以清收、形成壞賬,出現兩敗俱傷的結局。
筆者最為擔心的是,從“鋼貿大王”資產被查封顯露出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危機正在引爆貸款金融風險。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底全國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元;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重點鋼企數據,截至2013年6月末,全國86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總負債為3.0189萬億,其中銀行貸款達1.3萬億。兩項加在一起共計3萬多億元的鋼鐵行業貸款風險已經顯露出來。更加令人擔憂的是,至今仍然沒有消化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和化解鋼鐵行業貸款風險的有效措施。
目前,新興市場金融動蕩加劇,一旦傳染到中國內地,極有可能全面引爆包括鋼鐵行業的貸款風險危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日前說,產能過剩已經是一個“癌癥”。經濟增長速度上不去,還得靠投資,而投資上來后,又導致更多的產能過剩,這是體制的糾結。體制糾結背后正在醞釀金融風險,體制糾結破解不了,金融風險就像地雷一樣,隨時都有被踩爆的危險。
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以及導致的貸款風險,治本之策是徹底進行經濟轉型,而這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現在能夠做的是,決策層、監管層以及企業、銀行應該共同努力,有控制、有掌控地讓這個風險逐步爆發,最大程度減輕對整個經濟金融的沖擊。現在看來,這個代價不付出不可了,這個學費不交不行了。